
“名城会”西安代表团成员:西安市副市长乔征(中)、
著名学者肖云儒(左)、著名青年作家朱鸿(右)

“名城市长”合影,左起第二位为西安市副市长乔征

南京的文物景点在路牌上得以充分展现
■城市管理者已意识到,用文化进行城市营销更有效、更具吸引力
■“名城”大战进入“春秋战国”时代
■西安是一块具有原创基因的土地,但对名城保护还缺乏富有创造力的思路和举措
■西安文化攻略需要古调独弹
■西安的整体文化设计呼唤新“文艺复兴”
2004年5月1日—6日,由南京市发起并承办的“中国·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简称“名城会”)在南京召开。记者有幸采访了此次“会议”,耳闻目睹了来自国内外21座城市精心展示的历史文化名城的熠熠光采,也听到了各地各界对于古都西安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的质疑、思考与建议。
“名城会”打造世界名片
与以往“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办节模式不同,南京“名城会”打出的是一张充满创意的“文化牌”。
从国际名城市长对话,到大师云集的世界文化名人对话;从各种论坛,到文博展览和每天晚上高水准的演出,贯穿于“名城会”的58项活动处处飘逸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就连21位名城市长或市长代表们的着装,也都是统一的南京独特的“云锦”。谁都可以看出,南京希望借助“名城会”,使云锦能像在“APEC”会议上亮相的唐装一样风靡世界……
南京市委副书记缪合林说,南京要想在中国乃至世界上提升形象,必须弘扬南京特有的历史文化。以文气聚人气增名气,制作走向世界的名片,这便是南京举办“名城会”的初衷。
南京城市“名片”之所以选择了“历史文化名城”,是因为他们认为南京已经形成了六朝文化、明文化、民国文化和革命文化四张历史文化牌。推出“名城会”,既能彰显南京的个性特色,又可在长三角地区与上海的“世博会”、杭州的“西博会”形成结构上的互补。
据了解,“名城会”策划仅用了两个星期,而“名城会”总投资却达3000万元,这么多资金投向一个仅用两个星期就策划出的“名城会”,是否仓促、轻率?
参与“名城会”策划的南京大学一位教授说起南京的“心情”时,用了“迫不及待”这个词。他用社会学的理论向记者阐释,在宣传一个城市时,总是最先采用某一定位或形象者最有利,而后来采用同样定位或形象的,宣传难度就要大得多。南京在几度寻找后,将城市定位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但历史文化名城在中国不止南京一个,如果南京不首先张扬自己的这一个性,别的城市就可能抢先一步,那南京就被动了。
据悉,今年6月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在距南京不远的苏州召开“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这将是中国第一次举办世界遗产大会,而南京正在为云锦和南京老城“申遗”做准备。“名城会”抢在“世界遗产大会”之前召开,难道仅仅是时间上的巧合吗?
国内“名城”大战
100多座“名城”争打文化牌
城市的管理者已经意识到,用文化进行城市营销和宣传,更有效更具吸引力。于是,一场围绕历史文化名城而展开的城际竞争在国内逐步白热化,宛若春秋战国时代的群雄纷争。
据了解,昆明要投资2000亿建设“东方日内瓦”;济南计划到2007年,投资1360亿元打造“泉城”;承德正在建设“大避暑山庄”;开封市在打造“一城宋韵半城水”,欲逐步恢复“东京梦华录”、“清明上河图”的盛景;洛阳则全力塑造自己的“牡丹花会”。
今年4月,郑州在北京召开专家论证会,准备让郑州成为“中国第八大古都”。下半年,郑州又准备以郑州建城3600年为契机召开国际性的城市博览会。
中国目前仅历史文化名城就有100多座,而且都在做相关的文化品牌打造工作。南京率先举办“名城会”,抢占先机便不足为怪了。
“名城”之争:形式比内容重要?
“名城会”期间,所有的城市都对西安表示出应有的尊重,但是,西安引以为豪的古都地位却明明白白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就城墙问题,南京就有人提出,西安城墙修缮用了很多现代材料,不如南京城墙原汁原味;西安现存明城墙没有南京城墙长,也并非都城城墙———在明代,西安只是秦王朱樉的驻跸之地,而朱樉的老子朱元璋则在南京。因此,西安明城墙是“晚辈”,级别不如南京,等等。
西安是隋、唐等王朝的都城所在地,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是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的城市,这已属定论。但洛阳对此也进行了“试探性”挑战。
洛阳市一位政府代表在“名城会”上表示,洛阳也有13个朝代建都,洛阳才是我国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的城市。这位代表甚至还说大唐王朝也是在洛阳建都的。
西安没有当面反驳洛阳的说法。西安团一位成员私下里说:“好像现在谁都是名城了,谁都是古都了!这历史还要不要严肃性、真实性?”
郑州一位著名历史学家对记者说,说穿了,古都之争,也就是一种舆论宣传,一种为旅游、为引资的造势。
从“名城会”和现在的名城竞争中,我们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一些“名城”有意无意地将与自己哪怕沾一点边的历史文化,都硬往自己身上揽。也许他们注重的是这样一种价值理念:形式也是一种价值,在特定的情况下,形式甚至比内容还重要……
西安与“历史文化名城”的差距
“名城会”期间,记者听到的一些专家对古城西安的意见则显得更为严肃、认真。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阮仪三教授直言不讳地说:“你们西安说得好,做得差!”
他举了一个例子。80年代中期,西安有一条非常好的历史街区叫德福巷。当时日本一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泰斗级专家慕名前去考察。他申请了一笔数额不小的款项后来到西安,准备商谈合作保护德福巷的事。他总共来西安三次,每次去德福巷,都发现原有的老建筑拆了不少。最后一次去时,这里的老民居全拆光了。这位专家后来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进修班上说起这件事时,止不住流了泪。阮仪三教授最后对记者叹息道:“这就是你们西安!”
一位专家说,他对西安古城风貌正逐渐消失而深感忧虑。他听说西安前一阵子拆除了一幢百年督军老宅,而且是以法律的名义,他认为不可思议。
出席“名城会”的巴塞罗那、佛罗伦萨、名古屋、墨尔本、马六甲等外国10个名城市长或市长代表,对于各自城市的介绍,更使与会的西安等国内城市感受到差距。
俄罗斯圣彼得堡市市长代表提克特金娜一开口就说:“我们拥有6000多座历史建筑遗迹、100多个剧团和创作团体、250座博物馆,艾尔米塔什博物馆收藏了300多万件展品……”
来自奥地利“音乐之城”维也纳的市长代表GuenterDueriegl发言时,手里始终拿着一支笔,且随着手势上下挥动,宛如一支乐队的指挥。他说:“音乐是维也纳的灵魂,没有音乐就没有维也纳。她孕育了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施特劳斯等享誉世界的音乐家。歌剧院、音乐厅几乎遍及维也纳全城;以音乐家命名的街道、公园比比皆是;到处可见音乐大师的塑像。”
在座的中国市长们无不惊叹。不说别的,就凭博物馆的数量,国内就无一个城市可与外国这些历史文化名城相比。西安市文物局直属的博物馆、纪念馆还不到3处;整个陕西省的博物馆、纪念馆也只有130余个。提起博物馆的文物馆藏量,国内各文物大省、大市更是深感惭愧。据悉,陕西省所有博物馆的总馆藏量也只有60万件组,还不及人家一家博物馆的馆藏量。
日本京都议会议长SetsukoTanaka在发言时毫不讳言京都城的建筑,就是以唐朝洛阳城和长安城为蓝本的。京都现在已有17座寺庙、神殿、古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而它的老师,西安和洛阳,则分别只有一处世界遗产。
沧海桑田,“学生”成了“老师”,在座的西安和洛阳的市长神伤无言。我们不必嫉妒外国人的“骄傲”,却不得不羡慕其辉煌。人家有值得炫耀的本钱,这就是城市特有的、丰厚的,而且人人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历史文化。哪个城市拥有了这笔财富,哪个城市就拥有了傲视天下的资本。
古都西安如何“有为”?
“名城会”归来,记者感触最深的,是对于古都西安来说,威胁其“古都名城”地位的最大因素并不是城际间的竞争,而是自身原创基因的淡化和日渐丧失。
历史上,西安是一块具有原创基因的土地。从人文初祖到周礼秦制汉儒,都是中华文化的元典性创造。尽管西安在名城保护中也作了不少努力,取得了不小成绩,但总体而言,对名城保护还缺乏富有创造力的思路和举措。而世界对一个城市的尊重,除了对这座城市拥有的历史文化的尊重之外,更重要的是看这座城市是否有为。
古都西安如何才能“有为”?我们从“名城会”上取回了什么经呢?
对文化的认识要到位
“名城会”上,记者看到,南京把所有的文化活动成系统地推出,甚至所有的经济活动也都揽在文化的名义下进行。对此,有人这么解释:文化并不是单纯为经济服务的,文化本身也是一种目的。
南京对文化认识上的到位、大气以及他们的有为,对我们很有启示。据悉,为了保护中山陵的环境风貌,南京市投资20多亿对影响中山陵风貌的建筑物、房屋进行拆迁。为保护总统府,南京对总统府内的省人大、省政协机关等诸多机关单位进行了搬迁。
在西安,作为“西安事变”重要旧址的高桂滋将军公馆、西京招待所、杨虎城将军指挥部等,都还被不同单位占用着。原本一个很好的“西安事变”旅游链,而今被严重割裂。
西安不能总是扛一块“历史悠久”、“文物丰富”的牌子。在名城竞争中,它们已不构成主导优势。参加南京首先发起的“名城会”,记者感到,中国的名城竞争在某些方面已出现“先下手为强”态势,甚至出现了无序化的迹象,尽管在有些方面可能不符合历史的真实,但毕竟也会混淆视听,西安对此应有足够的重视并应及时制定应对策略。
西安人身上流淌的原创力的基因如果不使用,就会枯竭;西安如果不奋起,就会被遗忘。
文化攻略:古调独弹奏新声
“古调独弹”本是鲁迅先生给西安易俗社的题词,肖云儒把它移植到西安的名城发展上,读来非常贴切。肖云儒说,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西安弹奏的最高亢的声音就是古调。西安是古筝,不是萨克斯,西安的文化攻略应该具有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要“古调独弹奏新声”。
肖云儒认为,西安要有大手笔,在西安古城内可建设世界最大的古都保护区。具体讲,就是西安应树立三个城建理念、实践三种方式:一是实行古新分治;二是尝试古貌新质;三是营造现代古都风情。
古新分治即保护古城,大力发展新城。
古貌新质,指对西安城圈内的建筑街区进行全面的古貌保护和复古改造。老城内的单体建筑除了被确定为文物的要存古保护外,其他建筑实行古貌新质的全面改造,即在古风古貌之下,对内部设施作高质量的现代改造。这方面,上海的新天地、北京的798很值得我们参考。
营造现代古都风情,是指全面构思营造西安古城的软环境。在古都情调总的背景下,根据每一个社区、行业、景点的独特需要选用或新创制独特的音乐、诗歌、灯光,构设独特的色彩组合和立面组合,营造古典气氛;民俗民艺和服务行业的着装、语汇、语态也都着意策划,“独弹古调”。总之,要让人感觉西安城门就是一座博物馆的入口,一进去便徜徉在世界最大的古都文化的展厅中。
城市设计:呼唤新“文艺复兴”
营造西安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建筑是最直观的外在表达形式。西安市规划局局长和红星提出了现代城市建筑需要新“文艺复兴”的观点。
和红星说,西安应以传统文化的精神符号和物质符号,来表达具有创新意识并具有鲜明文化传承关系的新理念。这一新“文艺复兴”不是照搬照抄,也不是修旧如旧,更不是从传统到传统,而是由传统、文脉、和谐、神韵等阶段性探索入手,真正达到现代建筑、城市设计的新“文艺复兴”。
其实,西安的整体文化设计、文化攻略都应呼唤新“文艺复兴”的精神。西安的城市建设发展到今天,在尝试了失败曲折之后,应该有一个很好的反思,我们期待西安的城市文化、城市设计能出现新“文艺复兴”的盛景。
一个城市的整体形象设计,最需要的是独有的个性特征。大连是服装之都,杭州是休闲之都,南京提出了博爱之都,成都正在全力打造“第四城”,我们西安该是什么样的“都”和“城”?
西安现在最缺的正是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城市整体形象设计,以及与其相关的城市文化发展整体策划,或更直白地说,西安目前不缺乏建筑师,缺乏的是整体文化策划师。
之所以要提整体文化策划师,是因为任何一个部门都无法单独承担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发展的重任。进入21世纪,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应该是政府、企业以及考古、建筑、美术、社会学界联手,由过去的“单兵作战”发展到“集团军作战”。西安应尽快将各方面的精英组合起来,形成一个高水平的策划班子。直接的借鉴就是南京市组织南京大学等高校的各路专家,专门成立了“古都工作室”,进行南京文化的包装和策划,“名城会”就是他们策划的产物。
在策划定位上,西安的起点必须高,应有周秦汉唐的大气。其参照系应是罗马、雅典等世界著名古都。“世界五大古都”会议,西安已经筹划了近7年,应尽快实施,否则很可能又失掉一次良机。当然,在会议的主题和内容上,应进行很好的策划,选点应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不能盲从和流于形式。
打造古都西安自己的节日
在现代社会,城市已经成为城市居民的身份象征和心理符号。南大张鸿雁教授对记者说,举办“名城会”,就是要创造一个南京人的节日,增强南京人的归属感,从而进一步提高城市的凝聚力。上海人可以自豪地说“我是上海人”,北京人可以自豪地说“我是北京人”,而“名城会”的目标之一是:南京人也可以自豪地说“我是南京人”!
“我们人为制造了一个‘狂欢节’作为‘名城会’的压轴戏。我们做‘狂欢节’是想让国人的性格变得更加开朗、开放、明媚。从这个角度讲,我们的‘狂欢节’不是简单模仿西方的狂欢节,我们希望能够藉此给人民一次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大众获得一种归属感。”
据了解,“名城会”已经成为许多南京市民耳熟能详的新词汇。
西安是否需要打造自己的节日?打造什么样的节日呢?曾经每年一次的古文化艺术节已不见踪影。西安尚无属于自己的、具有浓郁特色的大型文化活动。我们该通过什么样的“节日”形式来聚集我们城市的人气呢?是否也向全体西安市民来一次公开征集“西安节日”的创意呢!
重视城市非物质文化遗存
对比国外一些名城的保护经验,我们似乎更加注重对不可移动的固态物的保护,国外名城的客人们,谈论得更多的则是文化的传承,是“活”的部分,也就是城市非物质文化遗存的保护。
由此启示我们,在保护物化的历史文明的同时,我们应当更加注重城市空间与其承载物之间的互动,更加注重对市民的生活形态、文化传统、文化习俗的传承。
南京市在这方面深得精髓。据了解,南京市即将出台的《老城保护与更新详细规划》中,首次出台了《老城历史典故发生地保护名录》,详细开列了南京最有影响的35个重大历史典故、名人故事,并将对其进行系统开发。对这些重大历史典故、名人故事的发生地清晰可循的地点,南京将依托现有景点或沿线道路设置标识牌,或在景区立雕塑等手法再现历史场景;对发生地明确,但现状无从考证的历史典故,则在挂牌介绍的基础上,建碑立亭,加以强化等。
西安的非物质文化遗存资源丰富,文化名人在西安的故事及活动遗迹众多,其每一个街名(如湘子庙、桥梓口等)都可能包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借鉴国外及南京的经验,西安应该尽快强化这方面的保护、宣传。
比如,我们是否可建立唐诗纪念馆、老街巷陈列馆等等。在城市雕塑上,我们完全可以以西安出生的名人、在西安发生的文化事件或西安的文化神韵等为素材,打造具有浓郁的长安风韵的特色雕塑。
“名城”建设需与市民共同分享
国外名城都很重视城市居民对历史文化保护的认同。德国莱比锡市副市长GeorgGirardet说,如果没有热心的市民,这座城市的文化不会获得如此多样化的发展。因为单纯依靠王室,莱比锡是无法获益的,一直以来,它就是一座属于公民的城市。
韩国大田市副市长金光熙也说,在城市,文化离不开全体市民的共同参与和分享。
城市规划、建设的开放性是大势所趋,这些有关城市的设计和规划更应向市民开放,吸取他们的意见,因为这个城市的主人不是市长、而是市民。记者注意到,西安在规划这方面已经开了个好头。
此外,国外名城的一些其他做法也很值得西安学习。比如维也纳从娃娃抓起,在对儿童设置的课程里专门提到历史文化保护。为提高城市的魅力,日本名古屋专门在城市内开辟了“城市历史遗产保护区”等等。
知道差距,更应奋起直追,所谓有“为”才能有“位”。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与竞争中,西安应该提供给世界更多的创意、智慧和成功的实践;这是西安应尽的责任,因为你是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