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新华文摘》转载了我校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侯甬坚教授的《西安城市生命力的初步解析》、文学院赵学勇教授的《延安文艺研究:历史重评与当代性建构》两篇论文。
侯甬坚教授的《西安城市生命力的初步解析》一文,原载《江汉论坛》2012年第1期,全文约11000字。《新华文摘》于2012年第9期的“历史”栏目全文转载。文章从细节入手,就西安的城址、演变、延续和扩展的关键因素等展开连续的思考和研究,将西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一个生命体来看待,以生命力解析生命史,从中揭示城市发展的生命力等深层的本质性内涵。文章解析了西安城市发展史上渡过的四个难关:粮食短缺、巨大战乱、都城迁移、水资源不足;阐释了地理环境对西安的支撑作用,指出“水”是维系西安城市生命的关键,并尝试着提出决定西安城市命运的主宰所在。该文发表后引起省市领导的关注,省委副书记孙清云在考察我校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心期间,多次提到该文,并希望就此类问题组织力量继续展开研究,为西安的当代发展与城市建设出谋划策。
赵学勇教授的《延安文艺研究:历史重评与当代性建构》一文,原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全文约12000字。《新华文摘》于2012年第16期的“文艺评论”栏目转摘全文8000字。文章认为:延安文艺不仅对20世纪中国文化、文学和政治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而且也产生了深远的世界性影响,但其历史成就及其巨大影响始终没有得到科学、公正、系统的研究与评估。延安文艺的再研究,需要研究者以建构的而非解构的、理性的而非漠然的姿态进入,同时还需要形成新的研究思路,既不忽视延安文艺的本体性研究,又能将研究的重点置于考察延安文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复杂关系上去。该文是我校文学院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延安文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