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9日—21日,由中国古都学会主办,郑州古都学会承办,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等协办的“中国古都学会2024年年会暨新时代古都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在郑州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会员代表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联合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13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大会共收到论文180余篇,72篇编入论文集,50位专家学者及研究生在不同环节作学术汇报。
开幕式由中国古都学会顾问、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副会长阎铁成主持,郑州市政府副秘书长赵恒康致欢迎辞,中国古都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刘庆柱先生致开幕词。郑州古都学会会长张民服、郑州市文物局局长顾万发、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贾付春到会祝贺。中国古都学会名誉会长朱士光先生因未能亲临现场,特赋诗一首,由中国古都学会副会长李令福代为宣读。闭幕式由中国古都学会秘书长、陕西师范大学教授肖爱玲主持,中国古都学会副会长、太原师范学院王尚义教授做大会学术总结。与会专家考察了世界文化遗产——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
会议期间,专家学者围绕古都遗产保护与利用、都城文明、古都文献、古都学学术史等主题展开,具体研究对象与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城市、建筑与社会”、“城市功能与环境选择”、“历史遗存与文化记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等方面。本次会议有如下突出特点:
1.紧扣时代主题,阐释中华文明特性。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庆柱先生在主旨发言中指出,都城是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象征或标识的物化载体,是国家文化的代表,都城选址于“中”的理念、都城布局形制的“中和”原则等构成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突显了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特点。宁夏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余军研究员从西夏陵的陵寝制度、墓园结构、碑刻文字、丧葬礼俗、营建理念方面阐释了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过程。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李小波教授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城市文明史研究的相关理论和成果,对文明史视域下的城市研究进行了深入思考。
2.关注热点话题:北京中轴线的申遗与保护。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张宝秀教授回顾了北京中轴线申遗历程与整体性保护利用的实践,北京经验值得推广。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徐团辉副教授探讨了中国早期都城中轴线的发展演变过程。
3.积极挖掘古都文献资源。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李孝聪教授(在线)从城市古旧地图的价值、绘制、功能与空间结构、遗产保护等方面揭示了其与古都研究的密切关系,指出都城历史地图编绘、中外都城比较研究应成为中国古都学研究的重要方向。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毛曦教授认为宋代史学家郑樵的《通志·都邑略》是极为重要的中国都城史文献,值得进行全面系统的探究。
4.重视学术史积累。今年恰值郑州加入中国八大古都20周年,阎铁成从持续推进中华文明轴线的延展、持续推进文明的探源与研究、持续推进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等角度,梳理了中国古都学会、郑州市在古都遗产保护和利用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就与影响。李小波教授指出侯仁之先生开启了城市历史地理图集编撰的先河、形成了古都历史地理研究与城市规划的系统思想、解决了古都文化保护与城市发展矛盾的核心问题、发展了“经世致用”学术思想、拓展了中国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的国际视野等。
本次会议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指示精神,探索新时代新形势下古都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思路、新途径。通过主旨报告、中青年学者论坛、分组讨论和学术考察等多种形式,会议展示了中国古都学的学术创新与实践成果,为古都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路径,彰显了中国古都学者的文化责任与学术使命。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推动了古都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的深入发展,也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创新贡献了重要力量。

大会合影 (摄影/杨建敏)
供稿人:中国古都学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