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就听朋友说过,洛阳很漂亮,但这种漂亮的概念是模糊的,经常去北京,但我丝毫不觉得北京可以用漂亮来形容,他只能用繁华来形容,但这种繁华又和上海的繁华不一样,北京的繁华是透着一股子京味儿的现代感,而上海,却夹杂着几分颓废的物质感。
坐在开往洛阳的城际列车上,我一直在脑海中构筑一个洛阳的摸样,心里有种莫名的激动,也许是因为洛阳是我唯一没有去过的皇城古都吧。两个小时后到达了目的地——洛阳火车站。站在火车站的广场上,恍惚间觉得自己像是回到了家乡,那种感觉是那么的亲切,似曾相识。就冲着这股子亲切劲儿,我一下子爱上了这里。但说实话,洛阳火车站的建造多少是让我有点失望的,月台很简陋,而且只有两个站台,地下通道也很狭窄,候车大厅的外观看起来也与洛阳这个正在崛起的城市有些不相协调。
洛阳是个有文化的城市,“千年帝都”的称号在洛阳身上是名副其实的。走在洛阳的街上,随处可见各种文化雕塑,文化广场,以他的王城广场上的“天子驾六”雕塑最为代表。这一点倒是和同样是古都的西安有几份相似,总体的感觉就是文化气息很浓,但西安太过于拥挤,生活节奏虽不快,却总是感觉不是那么舒适。而有“七朝古都”之称的开封倒是比西安好些,开封是出了名的节奏慢,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公交车的开车速度就可以看的出来。居住在开封能够真正体会到什么叫闲适,但开封却是一个没落的古城,他的发展远远赶不上时代变换速度的1/5。洛阳给我最直观的感觉就是城市很清洁,街道两旁绿树成荫,因而空气是蛮新鲜的。有加上我们去的几天中下过一场大雨,更加倍感清爽,真觉得居住在洛阳的人们是多么的幸福。
洛阳市中心有一条河,叫洛河,东西横贯洛阳全城。洛河岸边的景色很美,“洛浦秋风”说的就是这里,我们去时已是下午十分,天色有点阴阴的,但依然挡不住美丽的景色。洛河的岸边有凭河垂钓的人们,相依的情侣,还有来游玩的人群。杨柳依依,碧草青青,与河面上高架的牡丹桥,王城桥,河岸边高耸的楼群,还有不远处的洛阳电视发射铁塔交相呼应,那景色真是美不胜收。我们一行三人,泛舟河面,微风徐徐吹来,大家不约而同的唱起了歌。夕阳西下的时候,余晖洒在河面上,一片银光闪闪,河中心的小岛,还有依湖而非的水鸟,组成了此刻最美的画卷,真有点人在画中游的感觉。
洛阳的饮食文化也是颇具特色的,到洛阳的第一天,当地的朋友就带我们去吃了洛阳的水席。在这之前,我不是很明白水席的含义,现在才明白,之所以叫水席是因为它所有的菜汤水很多,再加上流水的吃法,所以叫水席。当然洛阳水席的菜品繁多,共有36道,我们只是品尝了其中最具特色的几道。燕菜是水席中的第一道菜,也是水席中最具特色的菜。之所以成为燕菜,是因为厨师把白萝卜切成很细很细的丝,看起来很像燕窝的样子,吃起来口感也很好,不知道的人完全吃不出来这是萝卜。我一边吃一边赞叹厨师的精湛手艺。朋友还讲了关于燕菜的一个传说,相传,武则天居洛阳时,东关一块菜地里,长出一个几十斤的大萝卜,菜农认为是神奇之物,献给女皇武则天,御厨师把它切成丝、拌粉清蒸,配胜鲜味汤汁,女皇吃了以后,觉得味道异常鲜美,大有燕窝风味,赞不绝口,就给它赐名“燕菜”。后来传入民间,日久天长,大家都把它叫做“洛阳燕菜”,流传至今。
在洛阳待了几天,充分体会了洛阳的饮食文化,洛阳人早晨起来喜欢喝汤,牛肉汤,羊肉汤,驴肉汤,丸子汤,豆腐汤,味道鲜美,喝上一口,浓香醇郁、挂唇留齿。洛阳的一些老喝家常常这样说:“清晨一碗汤,神仙都不当”。再配上饼丝,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舒坦。但最为一个外地人,如果天天早晨喝这样一碗浓浓的肉汤是吃不消的。洛阳还有一个不能不说的美食就是浆面条,也叫酸面条,其原因是发酵后的浆酸味十足,没喝之前我对这个面条一点都没有兴趣,总认为一碗酸酸的面条怎么吃的下,可吃过后才发现原来酸面条也可以有这样的美味,再配上点韭花辣子酱,真是别有一番风味,再加上它的做法特别,不可不尝。
说起洛阳,很多人都会不约而同的想起一种花,那就是牡丹。欧阳修说:“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每年到了四月初的时候,正是牡丹盛开的季节,因此洛阳有一年一度的牡丹花会,天南海北的游客汇聚到这里来观看雍容华贵的牡丹。但由于我们去的时候牡丹已经过了旺季,再加上一场大雨的侵袭,牡丹几乎都败了,给我们此行留下了一点小小的遗憾,朋友开玩笑的说:“留有遗憾才有再来洛阳的机会啊”!
洛阳是我去过的城市中,待着最为惬意的一个城市,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传承着千年文明,体现着现代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