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资料推荐
热门资料
 
阅读内容

让古都的历史文脉不断延续

[日期:2011-09-14 来源: 作者: ]

  

  图2:昔日皇城“晨钟暮鼓”的钟楼,是如今北京中轴线的最北端。

  北京市全面推动中轴线及故宫周边地区、皇家园林进入《世界遗产名录》

  对于今天的北京人来说,地安门仅仅是一个地理名字。然而,作为北京皇城的四门之一,地安门曾经和天安门、东华门、西华门并驾齐驱。地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宫门式建筑。在中轴线上由南往北依次坐落着永定门、正阳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乾清门、神武门、地安门九座门。如今,中轴九门独缺地安门。中轴线的申遗,使这座“皇城北大门”是否需要复建被提上了日程。

  今年6月11日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全面启动以来,曾经考虑“南移复建”地安门,一度引起争议。北京市文物部门日前表示,正在对中轴线申遗范围进行论证。作为中轴线的一个重要地点,地安门的复建问题一直为各方所关注。来自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的消息称,已经决定不再复建地安门。专家认为,中轴线周围现存的城市布局等,都是必须解决的问题。作为中轴线的地标性建筑,地安门的确有复建的理由,但1954年底拆除地安门缘于交通压力,如果复建,交通压力将卷土重来。现在有关方面明确提出不复建,这是以城市发展和民众需求为先的理性选择。

  记者获悉,围绕中轴线申遗工作,北京已全面启动名城和文物保护工作,为此每年投资约1.5亿元。首批中轴线文物修缮名单中包括大高玄殿乾元阁、北海万佛楼和阐福寺等古建筑群。今年北京“十二五”规划提出,根据中轴线的历史特色、周边文物景观以及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北京市将全面推动和实现中轴线及故宫周边地区、皇家园林、坛庙进入《世界遗产名录》。以建设“世界城市”概念为宗旨,旨在将文物保护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呼吁全社会共同保护历史文化。

  其实,早在1999年,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就公布了北京市第一批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揭开了北京城市保护性建设的序幕。随后,北京市陆续制定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北京皇城保护规划》《北京中轴线城市设计》,成为对北京城市中轴线实施整体保护的重要依据。

  近10年来,北京市投入保护经费近10亿元人民币,陆续开展了10余处中轴线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修缮和环境整治工作,如故宫的修缮与周边皇城墙遗址公园环境整治工作,南中轴路的环境整治、地安门内外大街的环境整治,永定门修复以及天坛神乐署搬迁修缮,火神庙腾退修缮,故宫、天坛坛墙、先农坛坛墙修缮,正阳门、钟鼓楼、皇城墙、天安门、万宁桥(后门桥)修缮等。

  “中轴线申遗代表着一个城市的精华部分,我们要通过申遗活动加强对中轴线附近的整体保护:一方面保护中轴线的历史建筑,另一方面加强治理整顿,拆除一些不协调的违规建筑。通过对中轴线历史文化的发掘,提升北京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给市民创造一个良好的、有文化内涵的城市环境。”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孔繁峙说,“我们将以中轴线的保护,带动整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超过100处名胜古迹将在5年内修缮。”

  据介绍,未来五年,北京市将对“鼓楼——地安门”、“前门——永定门”沿线文物建筑逐步进行修缮,以恢复古都的历史文脉。包括地安门、永定门的瓮城和箭楼等一批中轴线上的标志性历史建筑,都有望实现复建,中轴线上的传统店铺和老字号也都要按照清末民初的原貌恢复。此前曾一度被北京市少年宫占用的景山寿皇殿,5年内将会修缮完毕并对外开放。

  记者了解到,目前申遗工作是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的领导下,由北京市文物局牵头进行相关工作。此前文物局委托相关设计单位做申遗文本,主要是按照申遗要求,梳理中轴线的一些基础性资料,包括研究建议的核心保护范围、缓冲地带范围等。至于中轴线保护是一条线、一个面还是一个片,各方专家和研究学者还有不同意见。目前倾向于以一条线作为保护本体,向两侧扩展形成一个面的缓冲区范围。

  今年9月份之前,中轴线将申请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北京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说,今年9月份之前,中轴线将申请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明年再由国家文物局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提出申请,后者还将进行为期一年的考察。也就是说,中轴线能否申遗成功最快也要到2013年才能见分晓。同为线性文化遗产的大运河也早已启动申遗工作,按照惯例,一个国家一年只有一个世界文化遗产的名额。对此,中轴线和大运河的申遗工作肯定会错开进行,不会形成竞争。

  现存的北京中轴线,是建造元大都时确定的,历经明清两代未曾改变。此次申遗的中轴线不仅涵盖宫殿建筑、祭祀建筑、城门等,保护范围进一步扩大。传统中轴线两侧的历史河湖水系、棋盘式道路网骨架和街巷格局、传统四合院民居建筑群,以及传统中轴线两侧平缓开阔的空间形态、城市天际线和重要的街道对景,传统建筑色彩和形态特征等,均纳入北京传统中轴线的保护内容。新时期的中轴线融入了更多城市功能,强调市民化、开放化。

  “有这样气魄的建筑总布局,以这样规模来处理空间,世界上就没有第二个!”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在其传世名篇《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中这样描述北京中轴线。他写道:“从外城最南的永定门说起,从这南端正门北行,在中轴线左右是天坛和先农坛两个约略对称的建筑群;经过长长一条市楼对列的大街,到达珠市口的十字街口之后,才面向着内城第一个重点雄伟的正阳门楼。在门前百余米的地方,拦路一座大牌楼,一座大石桥,为这第一个重点作了前卫。但这还只是一个序幕。过了此点,从正阳门楼到中华门,由中华门到天安门,一起一伏、一伏而又起……由地安门,到鼓楼、钟楼,高大的建筑物都继续在中轴线上。但到了钟楼,中轴线便有计划地,也恰到好处地结束了。”

  中轴线申遗绝不是把老百姓都搬出去

  北京旧城是我国历史性城市的典范代表,被誉为“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其中北京传统中轴线被称做“世界城市建设史上的奇迹”。由于各种原因,北京旧城未能从整体上得到妥善保护,其传统风貌已经受到了较大影响。但是,虽然历经数百年的沧桑变化,至今北京传统中轴线仍然相对保存完好,并具有持久的活力与生命力,成为北京文化古都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内容。

  梁思成先生曾多次呼吁“保护中轴线”。他认为,北京城的整个形制既是历史上可贵的孤例,又是艺术上的杰作,城内外许多建筑是各个历史时期的至宝。它们综合起来是一个庞大的“历史艺术陈列馆”。著名作家舒乙曾经撰文指出,随着商业大厦和行政大厦的拔地而起,北京城区内的传统四合院民居成片地消失。此次中轴线申遗,无疑是对北京传统建筑文化保护的一次有益实践。

  随着中轴线申遗工作的展开,中轴线相关文物保护工程逐步启动。分布在地安门门楼左右两侧的燕翅楼即是重点修缮项目之一。燕翅楼原为清朝政府内务府满、蒙、汉三旗公署。目前,修复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开始。修复后,燕翅楼有望成为中轴线上一个新亮点。此外,为配合中轴线申遗,从今年起,东城区计划每年疏解1万人,至2030年,东城人口争取控制在65万人。永定门至钟鼓楼的中轴线古迹文物周边居民将整批搬迁。与此同时,与中轴风貌不相符的地方,也将进行调整,例如天坛坛墙附近的简易楼、先农坛内的大型体育设施等等。

  一些文保专家为此忧虑:没有了原住民,文物还有灵魂吗?和博物馆中的标本有何区别?历史是流动的,文物也因其带给人的记忆才活起来。

  北京市文物部门对此表示,中轴线申遗绝不是把老百姓都搬出去,关键是要整治有碍文物安全、严重影响中轴景观的部分。北京市规划委有关负责人也表示,对中轴线的保护不“大拆大建”,历史文化名城的底蕴也应包含原住居民。对中轴线周边居民的搬迁,要结合实际情况,遵循自愿原则。

  “不要一提中轴线申遗,就说恢复多少古建文物。与其耗费巨资兴建新古董,还不如踏踏实实地做好现存古建筑的维修保护。”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一位专家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目前北京有大批残破的、濒临毁灭的古建筑,亟待修复、保留下来。据不完全统计,北京现有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324处,其中有六成文物建筑长期得不到修缮,更有大批有着丰富历史文化信息的古建筑没有列入保护。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吕舟教授指出,北京传统中轴线体现了文化遗产的丰富性,沿途既有工业遗产——始建于1901年的前门老火车站、众多的老字号;也有线性遗产,中轴线上的重要节点万宁桥,是元代通惠河进入什刹海的门户,也是中国大运河北端的一个标志;同时,20世纪新建的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国家博物馆等也成为沿线新的遗产。许多外地旅行者第一次踏访北京,总会选择由中轴线开始,正是因为它提供了了解北京城空间和时间的线索。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今年两会上说,数百年来,北京传统中轴线始终处于驾驭全城的至尊地位,众多重要建筑、广场和道路,或有序安排于中轴线之上,或对称布置于中轴线之侧,形成空间的韵律与高潮,“就像北京的一条文化血管,里面流淌的是一种北京的特有血液”。

  “北京传统中轴线两侧的街巷胡同相向布局保持着特有的格局和肌理,整个城市如此大面积的对称,产生出无与伦比的超然气度,独具特色的壮美和秩序由此而得以建立,平缓开阔的城市空间由此而得以控制。”单霁翔认为,经过长时间的营造,北京传统中轴线成为城市构图的核心,成为城市格局的脊梁,使城市空间序列严谨、主次明确、层级递进、收放有度,使宏大的城市具有了强烈的向心力和归属感。

  单霁翔委员建议北京市政府组织专业力量,对中轴线沿线文化遗产资源再次进行全面调查,深入研究和阐释传统中轴线的文化价值,制定北京传统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规划,并将其纳入北京核心功能区规划统筹考虑实施,按照保护专项规划开展相关文物保护修缮和环境整治工作,对长期占用文物建筑、管理混乱的使用单位,加大搬迁腾退力度,切实改善北京传统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状况和景观风貌。

  ■相关新闻

  北京中轴线的古与今

  北京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楼,全长7.8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城市中轴线,北京很多知名的文物古迹都在这条线上。现存的主要文物建筑包括:永定门(复建)、燕墩、天坛、先农坛、正阳门、太庙、社稷坛、天安门、故宫、景山、北海、皇城墙、普度寺、万宁桥、火神庙、鼓楼、钟楼等。新中国成立以后,又陆续扩建了天安门广场,建设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等。目前,中轴线周边已形成多个功能相对成熟的地区,如什刹海、南锣鼓巷、前门、大栅栏等传统商业街,故宫及天坛周边的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区,天安门城市中心广场,以及中南海、东交民巷地区相对集中的政务服务区。

  北京比较明确的中轴线起于金代,一条御道贯穿外城的丰宜门、皇城的宣阳门和宫城的应天门。元代,中轴线正式形成,位置在今旧鼓楼大街的中心线及其向南的延伸线——北京中轴线,越过太液池东岸的宫城中央,直抵外城正中丽正门。到了明代,统治者将北京中轴线向东移动了150米,最终形成现在的格局。建立中轴线,目的是为强调封建帝王的中心地位,正如中国之名,意为“世界中央之国”一样。城市总体布局以中轴线为中心,左面为太庙,右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后面为市场,即“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北京因此在城市布局上成为世界上最辉煌的城市之一。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