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一栋破败不堪、杂草丛生的历史建筑,我们要自觉地发问、思索,这栋历史建筑会不会被推倒铲平,变成地产商的货品,有钱人的私家洋房?走进一座历史古城,我们要做的是,应该让每一条深巷横渠都被温柔地保留下来,每一栋百年老房老庙都被细心地修复。
近日,人民网在文化频道以“南京、大连纷毁古城,打响古城保卫战”专题文化策划,再次重点聚焦一些地方古城被拆毁事件。
美丽的滨海城市大连,虽然只有百余年的历史,但也有一些老街、老建筑,比如凤鸣街区、南山街区、清泉街区。然而,与一些地方的旧城改造一样,大连的这些珍贵的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也终究要为商业利益让路而未能逃脱被拆除的命运……以至于有的文化专家无奈、黯然地说,大连凤鸣街等老建筑被拆毁,不仅仅让大连市失去了一段历史载体、一个记忆场所、一串城市文明的符号,同时还失去了城市发展的软实力。
老城南,是有着2500年建城史的古都南京的“城市之根”,但在三四年前,老城南等5处历史街区便被纳入改造计划。直至一年前,老城南几片历史街区全部被列入“危改计划”,用于房地产开发。面对这种危急,专家联名“刀下救城”,历经4年多“拆保”激烈博弈,老城南终于迎来了整体保护的历史转折,书写了一座古城保护的沉重样本。
由大连、南京纷毁古城,我想到了前一段时间,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人民网所做的“文化遗产:让生活更美好”的演讲。这个演讲中就涉及了古城的文化保护问题。我国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城市化加速和大规模城乡建设相互叠加,使得今天文化遗产保护进入了最艰苦、最严峻、最紧迫的历史阶段。他非常反对“旧城改造”和“危旧房改造”这两个观点,因为目前,旧城改造仅仅是把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旧城定位于改造的对象,而没有强调它需要保护、需要有机更新的一面。
著名作家冯骥才认为,“旧城改造”,造成的是文化悲剧。我们大地上曾经千姿百态的600多个城市如今变成同一张亮光光又浅薄的面孔,这就是“旧城改造”闹的。试想一下,20年前对城市进行“开膛破肚”之前,如果我们持着冷静、科学的态度,有着清醒的文化眼光与自觉,懂得文明的价值与尊严,并从城市文化角度慎重而有序地去更新与发展自己的城市,那么我们的城市会是多么深厚和风情各异?会是多么美好的历史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会有多么强劲的文化竞争力与软实力?
作为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些老城、老建筑、历史街区,它们的命运遭遇,一直是这几年来,我们关注、思考甚至是忧虑的重要问题,但残酷的现实是,我们在这方面的保护意识,似乎仍是淡薄,情感仍是冷漠,以至缺乏对历史、文化的责任和担当。在现实中,各地还是在不断发生着历史文化遗存,被弃置、被损害、被破坏的严重现象。
如此多的大拆大建,毁坏城市文化遗存,埋葬城市文化记忆的现象,让我们深深感到留住城市历史,传承城市文化,保存城市记忆,意义重大而又任重道远!
为什么我们对城市改造中的大拆大建,割断历史,毁灭记忆,有着切肤之痛?因为,这涉及到我们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不可再生的、不可复制的城市文化于记忆。一所城市的文化记忆,是在特定的地理、历史、经济、政治条件中形成的,是代代累积沉淀的习惯和信念,渗透在城市生活的实践中。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依赖于它的人民共同的价值观,依赖于城市古老建筑上所铭刻和记载的历史,依赖于这个城市发展的生活史、文化史和精神史的内涵和积累,依赖于这个城市的生活品质、文化品质和精神创造力,依赖于文化艺术在城市生活里渗透的程度。只有通过城市文化记忆这条路径,我们才能把握生存的历史之“根”,才能清楚地梳理城市的人文肌理,才能找到回家的路……
然而,在推土机的轰鸣、肆虐下,城市的这一切,历史情感、共同记忆、城市美学,以及人文的细致、哲学的深思、文明世界人与人之间不能或缺的婉转和体贴,全都像被斩断卷起的草根,尘飞烟灭,不复存在。难怪文化专家如此痛心地说:“大拆大建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要避免这种城市灾难的发生,防止这种“城市病”的发生,就不能野蛮地拆毁珍贵的城市记忆。那么,我们该做些什么呢?
走过一栋破败不堪、杂草丛生的历史建筑,我们要自觉地发问、思索,这栋历史建筑会不会被推倒铲平,变成地产商的货品,有钱人的私家洋房?应该让它重新修复,风华再放,成为社会大众的共同记忆、公共财产。走进一座历史古城,我们要做的是,应该让每一条深巷横渠都被温柔地保留下来,每一栋百年老房老庙都被细心地修复。我们会不会把它们当作不合时宜的腐朽,进步的障碍,连根刨起?我们必须思考,文化遗产不应该是城市发展的绊脚石,当你把它看作是城市发展的负担时,它就只能蓬头垢面地呆在角落里,而当你把它看作是城市的发展动力与文化资源时,它就会立刻挺立起来,光照四方。(作者:许民彤)
(中国环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