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方公里方方正正的宋代古城沐浴在春风中,逐渐展露新貌。古城保护与改造工程,是弘扬历史文化、发展旅游事业、改善民生的重点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我市坚持和谐推进、科学规划、立足长远,使千年古城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以人为本和谐推进
始建于宋代的聊城古城历经千年的沧桑变迁,格局依然轮廓清晰,形态完整。但其丰厚的文化资源远未被挖掘展现,城市功能日趋衰落,基础设施严重不足,逐渐变成环境恶劣的棚户区。在经过书面征询意见中,古城区居民绝大多数赞成对古城进行保护和改造。我省也连续两年将古城改造列入全省棚户区改造计划。
改造规划和计划经过了多次专家会论证和多次市委常委扩大会议、规委会、规划设计专题会议斟酌讨论。2009年,市委、市政府做出重大抉择:实施古城保护与改造,将其打造成为全市历史文化的载体、旅游业的龙头,城市综合环境最佳的功能区。动迁工作自2009年5月开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在动迁工作开展的同时,启动了安置小区建设。目前总占地420亩,建筑面积54.5万平方米的望湖安置小区,正按计划顺利推进,部分住宅已交付使用。小区的各项规划指标和建设档次,都大大优于城区内其他同类小区,真正体现了市委、市政府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和谐发展的执政理念。
科学规划精细建设
我市各级各部门对古城改造工程倾注了大量心血,先后组织近百次地指导调度、研究论证和现场办公,最终形成了“传承、融合、创新”的设计理念,提出了“保护历史文脉、发展城市旅游经济、改善民生”的实施原则,对古城保护与改造起到至关重要的战略指导作用。
古城整体规划及建筑设计以城市的历史格局为依据,以传统街巷肌理为骨架,对古城的整体风格定位进行有机梳理,科学确定住宅、商业和景点恢复建设的目标和模式,精心打造完美而独特的“中华水上古城”。古城规划建筑以明清北方传统风格为主,适当体现宋元建筑特点及不同地域建筑形式,以具有传统特色的合院式住宅以及恢复建设的历史景点和古典园林,来体现古城生机活力、厚重的历史人文气息。公用设施、景观、小品、雕塑、绿化和水系,将最大限度地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古城建设相继完成了三个城门和三个城角楼、四条大街临街商业建筑、四条大街综合管沟以及排水、截污等各项基础设施。四口路综合管沟、保留建筑改造等工程正在积极建设之中。古城各项工程的建设,坚持高品位、出精品,打造千年工程的原则,科学组织,精细施工,确保了古城各项工程的质量和档次。
立足长远打造亮点
美轮美奂的地上建筑让人赞叹,但古城的地下工程更让人震撼。市委、市政府为了建设精品工程、打造传世之作,始终秉承打基础、谋长远的执政理念,也更加注重创造潜绩意识。
为确保古城功能的完善,仅基础设施投资就将达4亿元到5亿元,目前,已建设完成“埋在地下”的综合管沟6000余米,投资已达到2亿元。水、电、暖、气和通信等各种管线均在地下管沟内铺设,不仅维修方便,且附有旅游观光功能。该工程是我国目前已知最宏大、最完善的地下综合基础设施。大迹无形,小迹有痕。“地下城”看似深埋地下,却是支撑古城保护与改造工程的“脊梁”,它将对古城生命活力的延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将彻底提升古城的功能和潜在价值。
古城保护与改造工程,是切实把古城文化潜在的影响力转变为城市竞争力,把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程。改造后的古城每一景点、每一建筑、每一个节点、每一条街巷都会处处有文化,处处有精彩。千年古城正在焕发出勃勃生机,风貌独特的“中华水上古城”将成为聊城这座旅游和休闲度假目的地城市最佳的亮点和最具生命力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