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下午,原五邑大学副校长,现五邑大学侨乡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国雄教授应西北研究院与中国古都学会、西安历史地理学会邀请在长安校区文澜楼B段一层报告厅作了一场题为“边缘与前缘:中国侨乡文化的价值”的专题讲座。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研究员原副总规划师赵中枢教授、历史文化学院唐亦功教授等多名学者与西北研究院侯甬坚、李令福与肖爱玲等老师及学生共同聆听了此次讲座,此次讲座由侯甬坚教授主持。
本次讲座主要从中国传统侨乡的形成、中国传统侨乡的分布、中国传统侨乡的文化形态及中国传统侨乡的文化价值这四个方面展开。在讲座开始前,张教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五邑及五邑大学,并简短地介绍了自己研究重点由华侨华人转向侨乡的学术历程。
在第一部分“中国传统侨乡的形成”部分,张教授指出侨乡形成的前提是有华侨(国际移民),而近代以来,华侨出洋主要有三种形式和三种方向,分别是:东南亚的自由移民、美国及加拿大等国家的赊单华工及中南美洲和大洋洲的猪仔华工,其中猪仔华工是最悲惨的一批华侨。张教授用众多实例展现了这些华侨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在第二部分“中国传统侨乡的分布”部分,张教授首先以华侨人数及所占当地人口比重为标准区分了“一般侨乡”、“重点侨乡”、“著名侨乡”的概念。然后讲述了中国四大著名侨乡,指出广东省是中国最大的侨乡。之后,张教授对我国分布广泛、类别多样的传统侨乡、边疆侨乡、少数民族侨乡、新兴侨乡及特殊侨乡分别作了介绍。在“中国侨乡的文化形态”这一部分,张教授用数量丰富的照片生动直观地对比了侨乡与非侨乡地区景观的不同及各侨乡外来文化类型的差异。至于为什么著名侨乡中会出现两种文化交流类型,张教授认为这是因为像广东潮汕等侨乡进行的中外文化交流属于“同质文化交流”,即封建农业文明之间的交流,而广东五邑侨乡进行的中外文化交流属于“异质文化交流”,是封建农业文明与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交流。随后,张教授又用早期侨乡人民使用的一些国际产品、“囻”字、悬挂国旗、具有国家情怀的对联等大量实例证明了早期侨乡人民相比同时期非侨乡人民在物质和观念上的进步。在最后一部分“中国传统侨乡的文化价值”这一部分,张教授首先向大家讲述了如何看待中国近代农民,如何看待中国近代乡村,然后由“农民穿西装”讲到了开平碉楼,认为开平碉楼是一项伟大的发明,张教授认为中国传统侨乡的出现改变了近现代中国乡村社会治理进程的政治版图,中国传统侨乡是海外6000万华侨的“根”,推翻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的主要力量是华侨,此外,华侨华人还是“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不可替代战略力量。文化认同与文化相通,是6000万华侨华人与祖籍国、家乡最大的公约数,中国传统侨乡就是连接华侨华人的“根”,侨乡文化是华侨华人的“乡愁”。
讲座结束后,大家对本次讲座内容进行了提问,与张教授展开互动交流。一名同学就中国企业“走出去”后的文化认同问题进行了提问,张教授详细认真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张教授认为中国企业 “走出去”之后,应该熟悉并适应当地文化,最重要的是尊重当地文化,“要赚钱,看长远”,并讲了领事馆对很对事情的解决。之后,我院侯甬坚教授针对开平碉楼遗址有没有图纸、是怎样建设的及侨乡文化形态等进行了提问,张教授一一进行解答。